吹踏韝冶鐵的進展

  • 吹踏韝冶鐵的歷史

日本列島的居民據信應為彌生時代(西元前300年–西元300年)中期開始使用鐵。彌生時代中期後半一邊仰賴進口的鐵材,國內也開始製造原始的鐵器。

出雲國風土記-鐵的生產擴展的聚落

  • 《出雲國風土記》關於飯石郡的紀錄是波多小川產鐵,關於仁多郡的紀錄是以上諸鄉冶煉之鐵堅硬,適合製造各類用具。「產鐵」意指此地河流採得到鐵砂,「諸鄉冶煉之鐵」代表各鄉都在冶鐵。

    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的《政事要略》記載出雲、伯耆、備後與備中繳稅時是繳納鐵與鍬等日常用品,代表這些地區在古代是冶鐵與鐵器產地。

  • Copy of the Land of Izumo Chronicle (733) (Wakō Museum)
    出雲國志複本 (733年) (和鋼博物館)

高殿吹踏韝冶鐵伴隨的「山内」形成

以高殿為核心的鍛煉設施,形成了從事製鐵的人們的聚落。這被稱為「山內」。

山內的地理位置具備了鍛煉所必需的大量木炭和原材料砂鐵的供應、生活用水的取得,以及鐵鋼產品的運輸和糧食的便利進出等條件。

居住在山內的人們由於專注於製鐵,形成了獨特的社會。

  • Itohara Family Takadono and Sannai in the Meiji Period
    明治時代的絲原家高殿和山內
  • Present day Sugaya Tatara Sannai (Tanabe Family)
    現今的菅谷鐵爐山內(田部家)

「高殿吹踏韝」是大型的吹踏韝,大小約18*18平方公尺,由4根柱子支撐。室內堆滿木炭與鐵砂,牆邊是冶鐵匠的位置。高殿(冶煉作坊)中央是長約3公尺的箱型爐,兩側的風箱各有20根左右的送風管將空氣送入熔爐內部。熔爐下方是名為「本床釣」的地下結構,用來防止濕氣沁入與保溫。本床釣由填滿木炭的爐床(本床)與兩側類似隧道的空間(小舟)所組成。

目前在雲南市吉田町的「菅谷爐吹踏韝」看得到當時的高殿吹踏韝,其他文化館也設置了重現的模型,呈現其特徵。

  • 菅谷鐵爐高殿內部
    菅谷鐵爐高殿內部
  • 鐵爐高殿複原品(和鋼博物館)
    鐵爐高殿複原品(和鋼博物館)
  • 押立柱
    押立柱
  • 鐵砂堆
    鐵砂堆
  • 木炭堆
    木炭堆
  • 座席
    座席

明治時代(1869年-1912年)到昭和時代(1926年-1989年):磚爐冶鐵

西式鐵製品的引進始於1857年的大橋高爐,位於岩手縣釜石市,到1894年,西式鐵製品的產量超過了吹踏韝冶鐵式鐵製品。此時,吹踏韝冶鐵的鼓風機和鐵匠們開始採用自動化並轉向使用磚爐。

磚爐是一種使用耐熱磚砌成的高爐,以鐵砂(或爐渣)和木炭作為燃料來製造鐵。它們實質上是應用了吹踏韝冶鐵製品技術的西式爐子。

雖然傳統的吹踏韝冶鐵式鐵製品在大正時代(1912年-1926年)結束,但用於磚爐的木炭生鐵的生產一直延續到1965年。

在奧出雲的吹踏韝冶鐵磚爐文化遺產博物館,您可以看到一座建於1935年的牧原鐵器磚爐的重建模型。

吹踏韝冶鐵結構的變化與傳播:地區多樣性

吹踏韝的地下結構形形色色,受到時代與地區影響。部分地區甚至視為機密不外傳。

從中世紀的「露天吹踏韝」到近代早期的「高殿吹踏韝」,主要變化在於側溝轉換為小舟,原本舖滿石頭與地下排放溼氣的管道轉換為本床等床釣結構。

在奧出雲町的隱地冶鐵遺址(縣指定史蹟)擁有露天吹踏韝與日後改良的高殿吹踏韝,呈現技術變遷的實例。

除此之外,在出雲市的朝日吹踏韝遺址(國家指定史蹟)還能觀賞到出土的近代早期吹踏韝。床釣多達3層,地下結構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