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列岛,人们与铁的邂逅可追溯到弥生时期(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中期。到了弥生时期中期后叶,依赖进口铁材料,日本国内开始了原始铁器的生产。
吹踏鞴冶铁的进展
出云国风土记-铁的生产扩展的聚落
-
在《出云国风土记》的饭石郡条中,有“波多小川,有铁”的记载;在仁多郡条中,则有“以上诸乡出铁,坚硬,适造各类道具”的描述。“有铁”指从河中采取铁砂,“诸乡出铁”则表明各乡皆生产铁。
平安时期(794–1185)的《政事要略》中记载道,出云、伯耆、备后、备中规定了地租中包括铁和锄头,由此可推断这些地区在古代便是产铁地。
-
出雲国志复本 (733年) (和钢博物馆)
高殿吹踏鞴冶铁伴随的「山内」形成
以高殿(たかどの)为中心的锻炼设施,形成了从事制铁的人们的聚落。这被称为“山内”。
山内的地理位置具备了制铁所必需的大量木炭和原材料砂铁的供应、生活用水的调取以及铁钢产品的运输和粮食的方便进出等条件。
居住在山内的人们由于专注于制铁,形成了独特的社会。
-
明治时代的絲原家高殿和山内 -
现今的菅谷铁炉山内(田部家)
高殿(冶炼作坊)吹踏鞴有四根柱子(押立柱),大型作坊面积达10间(约18米)见方。 作坊内木炭和铁砂堆积成山,靠近墙壁的位置还设有各个工匠的座位。高殿的中央安放了长10尺(约3米)的箱型炉,其两侧的风箱各有约20条送风管插入炉内。另外,为了防止熔炉受潮并保温,还建造了炉底(“本床”)填满木炭,炉底两侧有呈隧道状空隙(“小船”)的地下结构。
当时的高殿吹踏鞴除现存于云南市吉田町的“菅谷炉吹踏鞴”外,还可以通过各个文化馆中的再现模型等窥其特征。
-
菅谷铁炉高殿内部 -
铁炉高殿复原品(和钢博物馆)
-
押立柱 -
铁砂堆 -
木炭堆 -
座席
明治时代(1869年-1912年)到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砖炉冶铁
西式铁制品的引进始于1857年的大桥高炉,位于岩手县釜石市,到1894年,西式铁制品的产量超过了吹踏鞴冶铁式铁制品。此时,吹踏鞴冶铁的鼓风机和铁匠们开始采用自动化并转向使用砖炉。
砖炉是一种使用耐热砖砌成的高炉,以铁砂(或炉渣)和木炭作为燃料来制造铁。它们实质上是应用了吹踏鞴冶铁铁制品技术的西式炉子。
虽然传统的吹踏鞴冶铁式铁制品在大正时代(1912年-1926年)结束,但用于砖炉的木炭生铁的生产一直延续到1965年。
在奥出雲的吹踏鞴冶铁砖炉文化遗产博物馆,您可以看到一座建于1935年的牧原铁器砖炉的重建模型。
吹踏鞴冶铁结构的变化与传播:地区多样性
吹踏鞴的地下结构根据时期和地区而形态各异,且为秘传。
从中世纪的“野外吹踏鞴”到近代早期的“吹踏鞴”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从侧沟状构造到小船构造,从石砌和排潮暗渠构造等到“床钓”构造的演变。
这一技术上的演变,可从野外吹踏鞴及在其之后建造的高殿吹踏鞴并存的奥出云町的隐地冶铁遗址(县级历史遗址)中确认。
另外,三层的床钓近代吹踏鞴复杂的地下结构,还可以在出云市的朝日吹踏鞴遗址(国家级历史遗址)确认到其出土时的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