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吹踏鞴的主要设施——高殿为中心,形成了炼铁工人的聚居。这一聚居被称为“山内”。
山内的选址除了要确保能调集吹踏鞴作业所必需的大量木炭,原料的铁砂和生活用水,同时还需要满足便于运出生产的钢铁和粮食的条件。
居住在山内的人们形成了仅从事钢铁生产的独特的社会形态。
以吹踏鞴的主要设施——高殿为中心,形成了炼铁工人的聚居。这一聚居被称为“山内”。
山内的选址除了要确保能调集吹踏鞴作业所必需的大量木炭,原料的铁砂和生活用水,同时还需要满足便于运出生产的钢铁和粮食的条件。
居住在山内的人们形成了仅从事钢铁生产的独特的社会形态。
山内的人口在吹踏鞴冶铁的鼎盛期和衰退期有所差异,据说大致相当于一个小村庄的规模(现在的自治会:100~200人)。
山内的住宅为10~13坪(1坪=约3.3m²),工匠与其家人同住于此。
与此同时,邻近村庄的村民会来到山内出售蔬菜和柿子等,此外,他们还会从事一部分与吹踏鞴冶铁相关的工作,例如运送建造熔炉所需的粘土,采集铁砂和提供小木炭等,与山内交流往来。
在山内,被称为“缔合”的规章制定了详细的规定。下述规定就是其中一例。
规定的这些协议事项,令山内的风纪和集体凝聚力得到了维持。
此外,针对薪酬还有如下规定。
踏鞴的一次作业消耗大量木炭,多达4千贯(约15吨),这些木炭在炭窑里烧成。
在山内负责制造木炭的人被称为“山子”。
首先,要在山脚下揉捏粘土,建造椭圆形的炭窑(“打窑”)。用混合了石头的粘土固定的窑壁厚3尺(约1米),在其上方则用细竹和废木料铺成窑顶。
打窑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根据窑的大小,据说建造一座一次能烧5百贯(约1.8吨)木炭的窑需要40个人力。
另据估计,要为这种规模的炭窑准备木炭,大约需要14个人力。将砍伐的原木切成5尺(约150厘米)长,然后运到窑厂的工作也由山子负责。
要运行一个高殿,需要20座这种规模的炭窑。
“村下”即统管吹踏鞴冶铁的技术负责人。
俗话道:“一釜、二土、三村下”,或“一土、两风、三村下”。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炼铁炉中使用的釜土(粘土)和从风箱送入炉中的风的重要程度凌驾于村下的技术之上。不过,能否选择好的材料并充分利用土和风力,仍然取决于村下的技术。
吹踏鞴冶铁的作业按照“下灰”、造炉、三天三夜的作业,粗钢出炉的顺序进行。这一系列工序都在村下的指挥下进行。 在“下灰(在设置炼铁炉的地方烧木柴,用叫做“Shinai”的长棍敲打以形成炉底)”之后,按原釜、中釜、上釜的顺序造炉。用于釜(炼铁炉)的釜土(粘土)的质量对于踏鞴冶铁成功与否影响尤其大,因此,负责选择粘土的村下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吹踏鞴持续三天三夜,从通过安装在炼铁炉两侧的送风管向炉内连续送风,开炉到停止送风的工序是村下最耗费精力的工作。在此期间,11名操作者在村下的指导下,从事填充铁砂和木炭,清除铁渣杂质等作业。
炉中的铁砂被产生于木炭的一氧化碳还原成铁。村下时刻监控炼铁炉,通过炉上40个“火床孔”的状态变化,炉中升起的火焰的强度和颜色以及填充铁砂时的声音,判断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炉内的情况,确保风和火焰遍及炉内。由于粗钢的形状在炉中不断变化成形,因此,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不断细微地调整风箱的吹风方式、铁砂和木炭的装填位置和数量。 现任村下的木原明先生将此称为“火之道”,但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火之道 ”都是长年以来积累了经验,培养了直觉的村下才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