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踏鞴冶铁”是在日本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冶铁法。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采集自山川河海的铁砂为原料,并利用炭火冶铁。前人通过对冶铁工艺的重重改良,最终将其升华为日本独有的冶炼工艺。即日本固有的“吹踏鞴冶铁”。
“吹踏鞴冶铁”是在日本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冶铁法。
自古以来,人们就以采集自山川河海的铁砂为原料,并利用炭火冶铁。前人通过对冶铁工艺的重重改良,最终将其升华为日本独有的冶炼工艺。即日本固有的“吹踏鞴冶铁”。
在古代,铁的生产不仅限于日本的中国地区,还遍及东北、关东、北陆、近畿和九州各地。在中国地区,起初使用铁矿石作为原料,但随着铁砂的使用,人们逐渐开始以箱型炉冶铁。与此同时,在关东和东北等地虽然仍然以铁砂为原料,但除箱型炉外,还发现了许多垂直炉。铁的生产在中国地区和东北的一部分地区从古代历经中世纪,一直延续到近代早期。而在其他地区,到了镰仓时期就已经消失了。
冶铁始于古坟时期晚期(6世纪后叶),当时的熔炉平面呈圆柱形或圆角矩形,为直径50厘米左右的小型自立式熔炉。
到了奈良时期(710~794年),出现了延长了熔炉长度的箱型炉。熔炉变长后,便出现了从鼓风机朝向熔炉以扇形排列送风管的结构,箱型炉的基本结构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中世纪的熔炉在古代冶铁炉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熔炉在细长方形的基础上逐渐变大,到了近代早期,其规模已扩大到长250~300cm,宽70~90cm,高110cm的程度。
熔炉的大型化与地下设施的大型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了使大型熔炉能够在高温下稳定操作,用于防止地下的潮气上升,避免炉内温度下降的地下设施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在近代早期,在熔炉正下方还设置了填满木炭的“本床”和熔炉两侧呈隧道状的被称为“小船”的地下设施(“床钓”)。
像这样,为了使操作稳定,人们通过对地下设施进行重重设计,并对确保风量的送风装置加以改良,最终实现了熔炉的大规模化。
在吹踏鞴冶铁工艺的演变过程中,天秤风箱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区的山地,吹踏鞴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也是得益于天秤风箱的出现。
随着对铁的需求增加,为了提高产量而扩大的熔炉必须具备送风更强劲,并能够提高炉内温度的装置。因此,在吹踏鞴冶铁过程中使用了脚踏风箱,而对其加以改良的,就是天秤风箱。天秤风箱的特点在于其跷跷板结构,通过双脚交替踩踏左右两侧的风箱,踩下一侧时,另一侧就会升起。采用天秤风箱后,生产率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
负责踩风箱的工人被称为“番子”。在约70小时的作业期间,他们片刻不停歇,从事着向炉内不断送风的艰苦工作。番子以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负责踩风箱,每踩一小时后休息两小时,如此交替作业。据说,“代番(轮流)”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风箱除天秤风箱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
皮风箱 在《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名为天羽鞴的皮袋风箱。踏鞴 意为“踩踏风箱”的风箱,通过踩踏板,利用上下运动送风。吹差风箱 手压式风箱。呈箱型,密闭性强,下压或拉动把柄皆可送风,始于镰仓初期到中期,在15世纪以后普及。在奥羽地区,大型吹差鞴也称“大驿马”。天秤风箱 在中国地区发展普及。发明于元禄年间。水车风箱 利用水车提供动力,解决了因操作风箱劳动强度大而造成的番子短缺的问题。发明于奥羽地区,并被广泛运用。
日本的吹踏鞴冶铁自古以来实现了其独特的发展,在幕府时期(1603–1867)末期到明治(1868–1912)初期,随着对铁的需求量的增高,吹踏鞴冶铁达到了顶峰。然而,与此同时,当时先进的西方冶铁炼钢技术也涌入了日本。强烈依赖于从事者的技艺和传统知见,手工业色彩浓厚的吹踏鞴冶铁相比高产工业的西式钢铁冶炼法,逐渐显现衰退之势。到了大正时期(1912–1926)晚期,随着最后一家吹踏鞴工厂的关闭,日本的吹踏鞴冶铁也落下历史的帷幕。
吹踏鞴冶铁虽然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因军刀供需而迎来了短暂的复兴,但多年后仍旧绝迹了。然而,在昭和52年(1977年),随着日本刀的原材料——和钢的短缺,日本美术刀剑保存协会在文化厅的支援下设立了“日刀保吹踏鞴”。作为现存的唯一吹踏鞴冶铁工厂,时至今日,它依然持续提供用作日本刀材料的玉钢。
日本的吹踏鞴冶铁复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