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冶鐵工作的人員聚集於吹踏韝冶鐵的核心設施「高殿」,形成名為「山內」的聚落。形成山內的條件包括調度得到吹踏韝冶鐵不可或缺的原料──大量的木炭與鐵砂,日常生活所需的用水,以及方便運輸鋼鐵製品與糧食。
山內的居民全部從事冶鐵相關工作,因而形成獨特的社會型態。
從事冶鐵工作的人員聚集於吹踏韝冶鐵的核心設施「高殿」,形成名為「山內」的聚落。形成山內的條件包括調度得到吹踏韝冶鐵不可或缺的原料──大量的木炭與鐵砂,日常生活所需的用水,以及方便運輸鋼鐵製品與糧食。
山內的居民全部從事冶鐵相關工作,因而形成獨特的社會型態。
山內的人口隨吹踏韝冶鐵的興盛而變化,基本上是個小村子(目前居民自治會人數約100~200人)。
山內的房屋大小為10~13坪(1坪=約3.3平方公尺),住戶是冶鐵匠與家人。
另一方面,附近農村的村民除了前往山內銷售蔬菜與柿子等蔬果之外,也會從事煉鐵的相關工作,例如搬運建設熔爐用的黏土,採收鐵砂與供應木炭等等。由此可知,山內與村民並非毫無交流。
山內居民的生活受到名為「締合」的規則詳細規範。以下為其中一例:
這些規定維持了山內的秩序與團結。
另外,關於薪資的規定如下:
每次使用吹踏韝冶鐵需要耗費約15噸的木炭,這些木炭於碳窯燒製而成。
在山內負責製造木炭的人員稱為「山子」。
山子首先在山腳以黏土製造橢圓形的碳窯。搭配石頭建成的黏土窯壁厚約1公尺,窯上方以小竹子和無法作為建材的木材來建設假設建築保護。
蓋窯費時約半個月。所需的建設人手依窯的規模而異,據說一次可以燒製1.8噸木炭的碳窯大概需要40個人。
此外,這種規模的碳窯需要14個人來準備需要的碳材。把砍下來的原木鋸成約150公分長,搬運到窯場也是山子的工作。
而一座高殿需要約20座這種規模的碳窯。
村下是負責管理吹踏韝冶鐵的技術負責人。
關於吹踏韝冶鐵,俗諺有云:「一釜,二土,三村下」或是「一土,二風,三村下」。由此可知,無論是製造熔爐的黏土(釜土)還是風箱送進熔爐的空氣等都比村下的技術更為重要。但是如何挑選品質優良的材料,以及活用黏土與風力都端看村下的技術。
吹踏韝冶鐵的作業順序為「下灰」「築爐」,冶煉3天3夜與拖出鉧塊。這一連串的工序都在村下的指揮之下進行。「下灰」意指設置熔爐的位置燃燒木柴後,以被稱爲「Shinai」的長棒子敲實爐床,接著以元釜、中釜與上釜的順序建設熔爐。建設熔爐所使用的黏土強烈影響吹踏韝冶鐵的成果,挑選合適的黏土也是村下的重要工作。
吹踏韝冶鐵需要從熔爐兩側的送風管不斷送入空氣。因此從點火到停止送風的3天3夜的一連串作業是村下最為全神貫注的時刻。此時11名員工在村下的指揮之下,填裝鐵砂與木炭,清除鐵渣等雜質。
熔爐中的鐵砂接觸木炭燃燒所產生的的一氧化碳產生還原反應,進而形成鐵。村下必須時時監視熔爐,從熔爐上的40個洞來觀察融爐中的火勢大小與顏色,以及透過填裝鐵砂時的聲音來判斷無法肉眼確認的熔爐內部狀態,把全副精神放在如何讓風力與火焰遍佈熔爐內部。鉧塊的大小與形狀在熔爐中時時變化,必須巧妙調整風箱的送風方式,鐵砂與木炭的填裝位置與份量來冶煉。現任村下「木原明」先生以「火道」一詞來描述這門技術。從古至今,唯有擁有長期經驗與直覺的村下方能掌握火道。